- 青海草原上消失的亡灵(完整版) [动向 ] (2月18日 )
发布者:动向 - 2月18日
青海草原上消失的亡灵(完整版)
作者:李江琳
转自:独立评论
来源:动向
这篇文章在《动向》2011年2月号刊登时,由于字数限制有删节。这是完整版。
-------------------------------
阿嘉仁波切曾告诉我,文革后,青海的藏族老干部扎喜旺徐一再要求邓小平对1958年青海的“平叛”予以平反。在他的坚持下,青海省调来各州县的有关档案,在严密戒备下重新审查当年的“平叛”。档案中呈现的事实令在场的人目瞪口呆:当年的镇压,可以说是对少数民族血债累累。这些档案被下令重新封存,“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恐怕老百姓难能一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青海藏人到底遭遇了什么,可靠的资料非常难找,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
在正常情况下,人口是一个社会最稳定的数据,因为人口变动是集体行为结果,不是一两个人想变就能变的。 而且,人口数据大多是所谓“官方数据”,无论是普查、抽查或者根据税收等数据推算,其最终依据通常都是政府的官方资料。 中国在1953年和1964年经行过两次人口普查。在研究五十年代藏地历史的时候,青海省玉树州和果洛州的藏人人口数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找到一些公开出版的人口资料,选出三本书作为比对:一是1987年由青海省计划生育宣传中心出版的“内部读物”《青海人口》,作者冯浩华;其二是1989 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口青海分册》, 冯浩华是编委之一;其三是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出版,青海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的《青海藏族人口》。
一般地说,此类资料越晚出版的越准确,因为有机会勘正以前可能发生的误差和错漏;另外,政府专职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应该比较权威。根据这一规律,青海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出版的《青海藏族人口》应最为可靠。可是,比较这三本专著中的一些数字,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1953年人口数字之谜
检查错误人口数字的一个办法是,各类人口数据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比如总数、比例和增长率,互相牵连在一起。在电脑统计软件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在一个数字上动过手脚,必定留下统计学上不一致的痕迹。
1953 年是我考察的起点,那一年青海省到底有多少藏人?青海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告诉我们:“建国后,从1950年至今,历年都有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1950 年,全省人口为1518305,其中藏族人口为435335,占全省总人口的28. 62%,到1957年,增长为513415,年平均增长率为2.41%。”(《青海藏族人口》17页)。从这些数据不难推算,1953年青海藏族人口约为 467574人。
可是,该书第二章却又提供了另一组明指1953年藏人人口的数字:“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青海藏族人口为 251959人, 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9%。”(《青海藏族人口》22页)这个数据比前一数据减少了215615人,相差约一半。这显然无法用正常的统计误差来解释。
玉树州的藏人人口
为了做出判断,只能比对其他来源的数字。根据冯浩华提供的数据,玉树州1953年的藏人人口为12.64万人(《青海人口》160页)。《中国人口青海分册》和2005年出版的《玉树州志》(26页)提供的数据都是126383人,看来是同一来源,这个数字与冯浩华的数字基本一致。
根据《中国人口·青海分册》,1964年,玉树州人口为102012,比1953年减少了24371人,负增长23.89%,平均每年负增长1.97%(《中国人口·青海分册》199页)。人口负增长必有灾难发生。在1953到1964这十年中,玉树州发生了两个影响到人口数量的重大事件:1.战争, 2.饥荒。这两大事件都发生在1958年之后。在1953年到1958年这5年间,玉树并未发生天灾人祸,人口不可能没有自然增长。要弄清楚1953年到 1964年玉树人口的变化,必须找到1957/1958年的玉树藏人人口数据。
《玉树州志》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该州1956-1996年各民族人口统计表(《玉树州志》 107-108页),但是缺1958年。根据这份人口资料,就算1958年藏人人口与1957年相同,即159419人,亦可看出,在1958年玉树州爆发战争,一年后玉树州藏族人口减少了6209人。到1961年,玉树州人口总量为93095人,其中还包括几千名驻军,也就是说,1961年,玉树州的藏人人口约为9万以下。此数据显示,1958-1961四年的战争,导致玉树藏人人口至少减少69419人,超过1953年玉树总人口的一半。到1964 年,玉树藏人口略有回升,但从1957到1964年统算,玉树人口仍然减少了54850人,即38.7%,超过1958年玉树州人口的三分之一。
1953-1964年果洛人口数据
在《果洛州志》158-159页中,该州1953年总人口54662人。《果洛州志》171页提供的1964年果洛州藏族人口数据为50875人,根据该数据,1953到1964年果洛州减少了3787人。
可是,《青海人口》中提供的数据是,1953年果洛州人口实为10.03万人,1964年的人口数据为5.61万人。二者相比,《果洛州志》中1964年的人口数字相同,而1953年的人口基数却被“腰斩”,只相当于冯浩华数据的一半左右。
《中国人口·青海分册》列出1953年果洛州人口数字为100343,其中包括1952年“果洛工作团”和“果洛骑兵支队”共715人。减去这 715,1953年果洛人口实为99628。根据这个数据,1964年,果洛州人口比1953年减少48753人,即减少了48.9%。也就是说,该州和玉树一样,有近一半藏人人口在那几年里消失了。
《果洛州志》中有另一组与果洛人口有关的数据,即1961年该州划分阶级成份的数据:
“结合反封建斗争,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划分阶级成份工作。至1961年6月, 共划牧主712户、2848人, 占总人口的4.43%;富牧855户、3420 人,占总人口的5.32%; 中、贫牧1268 户、57965 人,占总人数的90.24%。” (《果洛州志》266-267页)
“划分阶级成份”是在果洛牧民中进行的,与军队、移民无关,而且“划分成份”是一项落实到各家各户的工作,因此,该数据是相当有用的统计数据。根据这个数据,1961年果洛州藏人人口数字为64233人,比《果洛州志》提供的1961年该州总人口数还多出一万多人。
以《青海人口》中果洛州1953年藏人人口99628减去64233,即使不考虑前几年的自然增长数,果洛州在“平叛”高峰的1958到1961年中,至少减少了35395人,达35.53 %,超过了1953年果洛州人口的三分之一。
1961年到1964年的三年中,果洛人口持续下降至50875人,又减少了13358人。无论是直接计算还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计算,得出的是同样的数据:果洛州1964年比1953年至少减少了48753人,而非《果洛州志》列出的3787人。
根据以上比对分析,可以确认的是:“平叛”和大饥荒导致青海果洛、玉树这两个自治州的藏人人口至少“减少”了118172人。
《青海藏族人口》中的数字动了什么手脚
本文开头指出,按照《青海藏族人口》中1950年藏族人口数及年增长率推算,1953年全省藏族人口为467574。再根据1953、1964年青海藏人在各州市的分布和比重表,可以推算出青海各州藏人的人口数,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从1953年到1964年,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州人口下降幅度令人震惊。
正是这一原因,青海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的《青海藏族人口》给出了1953年全省藏族人口251959这个数字,《果洛州志》也把1953年的人口数据做了同样削减。这个数字和其他人口数字都无法吻合,留下了篡改单一数据的破绽。这一篡改使得计算上1953年到1964年的人口不是骤减,而是增加。“腰斩”1953年人口数的秘密就在这里。
《果洛州志》的编者和青海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似乎都没有想过,修改人口数据“牵一发动全身”,要改得天衣无缝,必须对那些年的所有统计数据都做出相应修改,并非把人口基数“腰斩”那么简单。任意修改数据,必定破绽百出。
《玉树州志》提供了1958-1962在战争历年被“歼灭”的“叛匪”人数,总计是76725人,相当于该州1959年藏人人口153270的 50.06 %;而如果根据《青海藏族人口》那个被“腰斩”后的人口基数计算,1953年玉树州人口为77628人, 4年中被“歼灭”近76725人后,3年后的1964年居然还有近10万人!
《果洛州志》中也有一组1958年的“叛匪”数据:“1958 年8 月……果洛州煽动和裹胁参加叛乱总户数10673户,人数达44523人。”(《果洛州志》423页) 《果洛州志》提供的1958年人口数据减去“非农业人口”为48219人,也就是说,1958年果洛州的总人口,包括妇女老人儿童,几乎全部“叛”了。这是违背常识的。
《果洛州志》记载的“参加叛乱”总人数可以旁证,该书中的1953年藏人人口数据54662已经是大为缩小的结果,而《青海藏族人口》中,根据全省藏族总人口251959 推算出的果洛藏族人口33259则更是人为编造。1958年“参加叛乱”总数的统计应该是较为可靠的数字,因为这个数字涉及到对这些人的政治处理(惩罚和后来的平反赔偿)。根据这一数字,符合常识的结论是,1953年果洛藏人总数据,最接近真实的是《中国人口·青海分册》中提供的10万左右。
在《青海人口》的最后一页,冯浩华留下了立此存照的说明:
“本书在进行第二校时,突然得知青海省公安厅和青海省统计局关于调整果洛藏族自治州1949年到1955年人口总数决定的报告,省政府已经同意批准。由于调整了果洛州人口数字,由此也相应的调整了过去已经公布过的1949年到1955年全省总人口数字和1950年到1953年全省藏族人口数字。所以,根据省公安厅和省统计局修正了的人口数字,本书原来使用了的过去公布过的人口数字,相应的按最新调整的人口数字进行了校正。特此说明。”(《青海人口》350页)
人口性别比之谜
冯浩华的《青海人口》列出了玉树、果洛两州三次人口统计中的性别比数据(《青海人口》31页):
果洛州: 1953年100.60 1964年88.89 1982年99.35
玉树州: 1953年100.95 1964年80.21 1982年92.51
这组数据显示,1964年的人口统计中,这两个州的男性人口大幅减少。
1962年2月2日新华社内参中,有篇题为“青海牧区妇女的要求”的文章亦提及:“果洛、玉树许多地方青壮年男女的比例在一比七以上,有的地方达到一比十几。”
这两个州的青壮年男性牧民到哪里去了? 有关“平叛”的资料和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反对共产党”,反对“统购统销”,反对“合作化”,他们在1958-1961年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骑兵、炮兵和空军用现代作战方式大规模“歼灭”。除了死、伤、失踪之外,还有至少3万多人被判刑和“集训”,期间有相当数量的人死亡。有些部落,解放军所到之处,将青壮男子统统抓起来,很多人就此下落不明。短短几年间,果洛、玉树男女比例成一比七甚至一比十几,这个数字背后的事实是,那些部落里已经没有青壮男人了,部落已经濒临灭绝。那里的藏人所经历的生命损失,用惨绝人寰来形容,也绝不为过。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面前只剩下这些枯燥的人口统计数字。那些数字里,每个“1”是一个人的生命。这一个一个的“1”,成千成万,就这样静静消失在青海高原的牧草下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