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 OF FREEDOM blog is representing those who are suffering and have no voice under communist China. This blog provides articles, poems, letters, stories and even thoughts and comments on Tibet issue. This blog also provides translations from Tibetan and Chinese to English. I welcome everyone to enjoy this blog and put up a line of your thoughts and comments share with us.
Thursday, February 3, 2011
藏巴哇、申藏
地名背后的历史
甘南一些地名的来历
来源:藏人文化网博客 丹正嘉
藏巴哇和申藏位于甘南州卓尼县境内,北临康乐和临洮,东临渭源。地处汉藏结合部。“藏巴哇”和“申藏”是藏语译音,藏巴哇是后藏居民的意思,申藏是西藏申扎地区“申扎”的转音。这里的人为啥自称是后藏居民呢?西藏申扎的地名为何出现在这里?,据史书记载是这样:公元762年时洮州、岷州已经是吐蕃的天下,后来,第42代藏普赤热巴巾,就是那个崇信佛教,与唐朝搞长庆会盟的那位赞普,派遣大臣噶.伊喜达吉到安多下部征收税款,他率领部众来到今天的若尔盖一带,噶.伊喜达吉才华出众,加上赞普的威望,受到当地土著人(西羌戎)诸部的欢迎,还取了当地豪门的五个妻子,其后代逐渐繁衍壮大,在安多上下左盖形成了一些大的部落,后来其后代中的江特、傲特出于发展农业的需要,率部分部众向白龙江、洮河流域发展,到了元朝,成为萨迦派卓尼寺的施主而定居现在的柳林镇,洮河流域气候湿润,亦农亦牧,因此,江特氏族及亲属、部众纷纷来到这里,与当地的土著民族和原先来这里的蕃人共同开发这里,这里就成为洮河上游一带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卓尼藏族的先民就是这样形成的。吐蕃解体后,和其他藏区一样,部落割据100多年,后来成为宗喀王朝(唃厮罗)的属地,元朝时因与萨迦派及巴思八的良好关系,其地方自治地位未受影响。仍然统治着现在的卓尼、迭部等地区。到了明朝,噶.江特家族数次征服一些部族反叛,巩固、壮大自己势力,主动朝靓归顺朝廷,因维护地方治安有功被封为千户,不久被明成祖朱棣封为世袭土司,成为明朝洮州三大土司之一,其土司地位一直沿袭至民国改土归流,设立卓尼县为止,共沿袭二十几代土司500来年。,为开发、发展及维护这块地方安定作出了贡献,为加强藏汉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也为蕃人守住了这块生存空间。
卓尼(交尼)
卓尼,(交尼、交乃)是藏语译音。是县名也是寺院名称。这一地名的由来是这样的,元朝时,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派教主八思巴到内地讲经传法途径现在的卓尼县城时预言:“次第风脉颇佳,若修建一座寺院,对弘扬佛法必有莫大的禅益”。遂命弟子萨迦巴格西谢热伊西留下来建寺,在选寺址时发现,所选的寺址处,长有两颗奇异的马尾松,就以此为寺名。当地人称马尾松为“交”,“尼”是二的意思,“交尼”就是两颗马尾松的意思。后来译为“卓尼”,沿用至今。
车巴沟
车巴沟位于卓尼西南部,南临迭部、若尔盖,西临碌曲。车巴(也写作确华相)原来是部落称谓,是“齐巴”二字的转音。现在车巴后面加个沟,成了地名。这个部落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车巴的先民约在公元8世纪时就生息在这一带,先后征服了一些小部族,但在公元9世纪左右,部落发生疫情,死了许多人,于是部落首领请来居住在散木察(现双岔)一带的一位叫德丹拉仁波的法师治病消灾,据说这法师是吐蕃赞普赤热巴巾的后裔,名气很大,很快就消除了灾祸,为了感谢这位法师,部落将所辖地域和部落献给法师管理。后来这部落的后裔繁衍兴旺,到十二世纪末,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当地较大的部落。另一种说法是:公元8世纪左右,车巴部落先祖定居在西藏觉摩隆地区,后来部落部分族民离开家乡,向东迁移,在康区停留一段时间后,继续向东,最后到达“阿弥华干”山麓,即现在叫车巴沟的这个地方安顿下来。因他们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当地人称他们为“齐巴”,后来转音为“车巴”,相沿成部落称谓,至今沿用。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卫藏大成就师强巴更敦、罗哲样巴来到车巴沟,在现在的尼巴乡境内修建格鲁派寺院,车巴人就改信黄教,香火旺盛,成为这一带有名气的寺院,已传承二十几代上师,其中最出名的是清代喇嘛噶绕,在新疆讲经弘法时带领新疆各族人民抗击沙俄数次立战功,被清朝授予“伊利将军”之职。
巴裁(临潭)
巴裁(安多人称哇则)是临潭旧城的藏语称谓,也是临潭县的藏语称谓。是游牧部落居住过的遗址的意思。临潭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自古为汉藏民族的结合部。当地出土文物证明,约在4000年前藏族先民西羌就繁衍生息在这里。公元五六世纪(东晋16国时),吐谷浑入侵,征服这里的西羌部落,成为这里的统治者,在今县城筑城驻守,当地人称此城为“巴裁”。公元8世纪初(唐天宝年间),吐蕃占领洮州岷州,蕃人成为这里的主人。蕃人将被征服的吐谷浑人、当地土著人编入吐蕃各部,推行军事化的部落制,这里的社会也进入比较稳定时期,使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吐蕃解体后,这里肯定也出于部落割据状态,后来这里又成为青唐唃厮罗王朝的的属地。是唃厮罗之子董毡的领地。据宋朝汉文史书记载,当时这里的蕃人已达五万户以上。成为主要的藏族聚集地之一。到了元代,朝廷对蕃人地区实行安抚政策,扶持萨迦派,由八思巴掌管藏区事务,使分布在洮河流域的蕃人部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巩固。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延续元朝的民族政策,凡归顺的蕃人首领、僧官一律受封,维持原职,后来实行土司制,这里就出了个昝土司,这个部落是土著部落,叫底古族部落,是明朝洮州三大土司之一,也是明永乐年间朱棣赐姓昝,一直沿袭到民国实行改土归流制为止。马奴寺部落是临潭较大部落之一,明朝初管辖33族,其首领被封为僧纲,是洮州五大僧纲之一,也沿袭了近二十代500多年,据说是西藏萨迦派部落迁来的。明初朝廷还从南京、徐州、汾阳等地大批移民岷洮一带戎边,同时因不断战火,其他一些民族也逃难涌入,与当地蕃人发生利益冲突,蕃人部落不断遭到掠夺,导致大批蕃人外迁,到民国“改土归流”时,昝土司管辖的藏人部落只剩下七族个300来户。
以上资料来自《甘南文史资料》。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